【郑州失联超80小时的12岁女孩已找到】这个12岁的孩子并非遭遇不测,而是“有意躲避家里大人,不想与家里联系”。一公里的上学路,她选择了走向另一个方向,消失在熟悉的城市中。10月31日消息,据报道,河南郑州中牟县一名小学六年级女生清晨出门上学,结果并没有出现在学校,截至30日下午失联超80个小时。记者获取到的一份寻人启事显示,这位走失的董姓女生年仅12岁,身高1.5米。走失当日,她身着浅粉色外套,内搭蓝色衣物。2025年10月27日清晨6时,她像往常一样出门,然而此后便一直未归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27日清晨,董姓女生如往常一样从家中出发前往学校,之后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。心急如焚的爷爷奶奶在28日下午向警方报了案。要知道,从家到学校不过一公里的路程,警方已仔细查看了沿途所有监控,遗憾的是,并未发现任何有关她的有效线索。当远在外地的父母得知女儿走失的消息后,心急如焚,立刻放下手头事务,匆匆赶回了家。30日晚,记者从河南中牟警方了解到,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,已找到该女孩,女孩称自己离家出去玩,有意躲避家里大人,不想与家里联系。针对此事,警方提醒各位家长:“青春期孩子心思敏感,教育时要多倾听、少指责,用理解代替批评,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心里。”

郑州失联超80小时的12岁女孩已找到
找到董姓女孩的消息传来,所有人悬了80多个小时的心终于落下。然而真相却令人深思——这个12岁的孩子并非遭遇不测,而是“有意躲避家里大人,不想与家里联系”。一公里的上学路,她选择了走向另一个方向,消失在熟悉的城市中。在这个智能手机遍布的时代,一个女孩如何在监控密布的城市中“隐形”超过80小时?她躲在哪里过夜?用什么方式填饱肚子?又是什么让她宁愿选择流浪也不愿回家?这一切,都指向那个被太多人忽视的青春期内心的风暴。青春期,是游走在天真与成熟间的钢丝行走。心理学家将这段时期称为“心理断乳期”——孩子们急切地想要挣脱束缚,证明自己已经长大,却又缺乏应对复杂世界的能力。他们的内心既强大又脆弱,既渴望独立又需要依靠。
河南这个12岁女孩的“隐形出走”,绝非孤例。
还记得去年那个引发全国关注的15岁少年吗?他故意制造被**的假象,只是为了测试父母是否真的在乎自己。当警察找到他时,他说:“我想知道,如果我不见了,他们会不会着急。”山东一位14岁女孩因被母亲当众批评了几句,便躲在商场的卫生间里整整六个小时,听着外面焦急的呼喊声,既内疚又有一種说不出的快意。“我知道妈妈在找我,但我不想马上出去,我想让她也尝尝担心的滋味。”事后她向心理老师这样坦白。这些在成人看来“匪夷所思”的行为,在青春期孩子的内心逻辑中却是完全“合理”的。他们用这种极端的方式,向世界发出无声的呐喊:请看见我,请理解我,请尊重我!
青春期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,特别是负责理性思考和冲动控制的前额叶皮层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青少年往往明知危险却仍冒险行事,为什么他们常常情绪波动巨大,为什么一件小事在他们眼中会被放大到难以承受的程度。那个失联80多小时的郑州女孩,她的“有意躲避”背后,可能藏着一个我们不知道的故事。也许是一次不经意的责骂,一个未被兑现的承诺,一句伤人的话语,或是一长期被忽视的感受。
警方在找到女孩后的提醒一针见血:“青春期孩子心思敏感,教育时要多倾听、少指责,用理解代替批评,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心里。”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多少家长能够真正做到?我们总是急于纠正孩子的“错误”,却忘了先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;我们习惯于用成人的逻辑去评判孩子的选择,却不愿蹲下身来,从他们的高度看世界。青春期孩子的“匪夷所思”之举,往往是他们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,虽然这些方式可能不成熟甚至危险。那个选择“隐形出走”的女孩,或许就是在用她唯一能想到的方式,表达对某种处境的不满与抗拒。
面对青春期的风暴,家长该如何作为?学会倾听,而不是急于评判。给孩子表达的空间,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即使这些想法在你看来多么“幼稚”或“错误”。
尊重孩子的隐私和自主权。青春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,他们需要一定的私人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。避免公开批评和羞辱。青春期孩子对“面子”异常敏感,公开的批评会给他们带来深远的心理伤害。用“我”的感受代替“你”的指责。不说“你总是让我失望”,而说“我感到担心当你不接电话”。建立明确而合理的界限。理解不代表纵容,青春期孩子仍然需要明确的规则和界限,这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。
郑州那个12岁女孩已经回家,但她的“隐形出走”应该成为一记敲响在每个家长心中的警钟。青春期的内心风暴不会因一次找到而停止,它需要的是持续的理解、尊重和引导。孩子们的“失踪”,有时不是身体的消失,而是心灵的退场。当他们觉得无人理解、无处诉说时,便会选择以一种沉默而坚决的方式,从情感关系中“失联”。但愿每一位父母,都能成为孩子宁愿面对世界也不愿逃离的港湾;但愿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,都能找到比“隐形出走”更好的方式,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。

 
  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