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果,机制更加完善,实践更加生动,传承队伍日益壮大,非遗正逐渐融入现代生活,展现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。
走进河南许昌戏剧非遗工坊,可以看到十多位工匠正专注制作一批戏靴。经工坊改良的武生快靴深受全国戏曲院团的喜爱。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表示,依托非遗工坊,年轻人在非遗传承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价值,非遗的发展也成为解决青年人就业、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非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。各地建设了1.29万余家非遗工坊,其中包括693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,带动了120万余人实现就业增收。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指出,“十四五”期间,非遗保护传承队伍不断壮大。全国已有100余所高校设立了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及相关研究方向,200余所高校积极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,超过10万名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,在中小学也培养出了一大批“小小非遗传承人”。非遗传承越来越年轻化、生活化和时尚化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项目达到44项,数量居世界第一。1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,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数达到276个。中国非遗馆及浙江、广东、新疆等9个省级非遗馆已开放运营,累计对229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记录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