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景扬致谢麦国强教练 跨界指导铸就金牌。清晨六点,天未亮透,田径场的灯光下已有身影在奔跑。刘景扬跟着三级跳远教练出早操,这是她夺冠前的日常。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女子100米栏决赛中,她以12秒81的成绩力压吴艳妮、林雨薇等名将夺金。人们称她为“黑马”,但她回应:“没有黑马,只有实力。”她长期由三级跳远组教练麦国强兼职指导。
这不仅是一次个人突破,也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现实:在中国基层体育体系中,资源紧张促使了一种“一师多能”的生存智慧。例如,广东顺德体校的劳剑峰一人带跳远和三级跳远两支队伍,培养出全运会包揽金银铜的选手;云南师大的杨帆身兼主教练、体能师、数据分析师,带出云南历史上首位高校自主培养的全国冠军。他们不是在凑合,而是在有限条件下用专业能力重构训练逻辑。
跨栏与三级跳远看似项目不同,实则技术内核相通:助跑节奏、步点控制、爆发力输出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。刘景扬自称“最了解三级跳的跨栏运动员”,她将跳跃项目的腾空感知与力量运用融入跨栏的攻栏节奏中,形成独特优势。这种跨界融合是基于项目共性进行的主动设计。麦国强每天带她练助跑精度,如同跳远踩板训练,看似“不务正业”,实则直击技术本质。
有人质疑专项教练尚且难精,跨项指导岂非分心?但现实是中国多数基层体校并无条件为每个小项配备专职教练。编制少、人才缺是长期结构性难题。与其空等理想配置,不如激活现有资源。政策层面虽未明文鼓励跨项指导,但“体教融合”趋势已悄然铺路。2023年多部委发文支持学校设教练岗,正是为了让更多专业力量下沉。当一名教练能兼项目、懂科研、会康复,他不再是替补,而是基层体育的支柱。
刘景扬的金牌不应被简化为“逆袭”故事。它提醒我们,体育强国的根基不在金字塔尖的聚光灯下,而在那些清晨六点的跑道上,在一人扛起多支队伍的教练肩头。资源永远有限,但专业与坚持可以破局。真正的体制创新不在于顶层设计多么完美,而在于能否看见并尊重这些在缝隙中生长的力量。
金牌不会从天而降,它长在坚持的土壤里,开在务实的枝头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