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机器人“累到头掉”坚强无头奔跑】4月19日,“人机共跑”马拉松现场:机器人头部滚落,被扶起后无头坚强奔跑。当参赛者们正奋力冲刺时,赛道旁的观众突然爆发出阵阵惊呼——一台人形机器人正以稳健的步伐奔跑,却突然出现剧烈震动,其头部突然滚落至跑道边缘,机器人的身躯随之僵住,现场气氛瞬间凝固。但这场意外并未让赛事终止。工作人员迅速上前,没有丝毫迟疑,他们仔细检查机器人的身体结构。在技术人员的紧急调整下,他们用绝缘胶带暂时固定住机器人颈部电缆,并手动重置运动控制单元。奇迹出现了:这个“无头骑士”竟拖着残破的身躯重新启动,尽管平衡算法已失效,它仍凭借机械记忆维持着近似人类的步态,努力向前奔跑着。观众们被这一幕深深震撼,欢呼声、掌声此起彼伏。这一刻,科技与人文激情共振,人们看到了超越机械本身的生命力量。
机器人“累到头掉”坚强无头奔跑
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苏州等地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向亦庄集结。本周六(4月19日)早晨7点半,2025亦庄半马暨人形机器人半马将鸣枪开跑。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,21.0975公里的赛道上将首度上演“人机共跑”。从上周开始,近20支参赛队陆续抵达报到。
人形机器人半马的长度与人类参赛的半马一样,都是21.0975公里。赛道起点设在南海子公园,途经亦庄网红打卡地——泡桐花大道和文博大桥,以及京东、京东方、资生堂、SMC、可口可乐等重点企业,最后抵达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等多项突破的国家信创园。
“这次马拉松没有为人形机器人专门铺路、修路。”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说,赛道都是北京经开区的公开道路,路面会有不同坡度,机器人还得越过轨道,经过6个左转弯、8个右转弯。无论是爬坡、下坡,还是跨越障碍、拐弯,对奔跑的机器人来说都是挑战。同一条路线上,人类运动员和人形机器人的赛道会用铁马等设施隔开,互不干扰。
记者注意到,有的机器人是跟随奔跑,也就是在机器人前方会有一位专门的领航员,领航员身上装着信号发射器,引导机器人跟着跑;有的机器人则是遥控奔跑,操控手跟在机器人后面遥控操作。
跑半马对于领航员、操控手来说都不太轻松。为此,部分参赛队专门找了常年参加马拉松的选手。天工采用跟随奔跑的方式,跑在它前面的领航员贾宁就是一位跑步爱好者。
对贾宁而言,“稳”是给机器人领航的关键。如果他跑得太快或太慢,机器人就容易跑得不稳。“整体跑下来,天工表现非常好,速度均匀、比较稳。”测试赛时,天工每公里跑7分30秒左右,他感觉天工的状态很好。目前,天工机器人已经冲线完赛,夺得冠军。
“人机共跑”对于主办方、参赛队选手和观众来说,都是首次。比赛期间,难免会出现“钢铁侠”可能摔倒的小插曲。
那么,花大力气组织机器人们跟人类一起跑马拉松,有什么意义呢?
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认为:“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,更是对技术突破、产业发展的‘极限测试’。”
业内人士表示,“半马”运动实现了“挑战性与可及性”的完美平衡,不仅参赛“门槛”友好,而且侧重对参赛选手体能、意志力的综合考验,最终带给人强烈的成就感。而人形机器人跑“半马”,也是看重这些特质,希望用“半马”验证产业发展成果,推动技术更好服务于人。
有参赛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,机器人“跑马”可以验证技术成熟度,推动行业标准建立,同时进一步倒逼技术创新。一方面推动高扭矩电机、柔性关节、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升级;一方面也因为奔跑涉及全身协同运动控制,促进机器人软硬件技术更高精度耦合、厂商与AI算法公司的深度合作。
这将打开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全新应用空间,推动产品进一步投身灾害救援、长距离巡检,特种危险作业、智能制造等社会和生产场景,甚至走进家庭参与养老陪护等,成为人类生活助手。随着能力逐步提升,人形机器人也可以成为专业跑者的陪练,直接“反哺”体育事业发展。